随着国内航空工业对隐身技术的突破,各类新型战机纷纷开始普及这一能力,无论是有人驾驶的歼-20和歼-35战斗机,还是无侦-8等军用无人机,都是其中的代表。不仅如此,被称作“the next”的国产新型战略轰炸机,基本也可确定必将采用此技术。而有意思的是,多年来传闻已久的国产新一代战斗轰炸机,即可能由沈飞公司所研发的歼轰-18,却一直处于“只闻其声,不见其人”的状态。对此我们难以做出准确判断,但从该机的定位和用途出发来想,或许就能得出某些答案了。
外界对歼轰-18战机的预想图
按照网络上多年来的各类推测消息来看,疑似歼轰-18的隐身战机概念模型确实有被公开过,且机头座舱照片也出现过,但基本也就仅此而已了,没有更多可靠消息可证实这一型号的存在。根据这些极其有限的信息,一些人推测传说已久的歼轰-18可能在外形方面与美国的YF-23隐身战机原型机较为相似,如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和V型垂尾。其整体技术可达到五代机的水平,但会把进气道布置在机背,以便在机腹设置尺寸更大且更深的弹舱,进而更好地容纳各类对面攻击弹药。
(相关资料图)
沈飞公司早年间公开的模型
当然了,机背进气的布局方式天然不利于制空作战,尤其是在以大仰角急速爬升时,机背进气道会受到机身的遮挡而影响进气效率,从而降低爬升率。因此,歼轰-18被认为仅具备最基本的自卫空战能力,主业仍是对地或对海攻击,这一点与现役的歼轰-7“飞豹”很相似,故其也被认为将取代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歼轰-7。从这一点来说,歼轰-18仍属于传统概念中的战斗轰炸机,而非类似歼-35或歼-16一类的多用途战斗机。
外界对歼轰-18的外形猜测
但这样一来,问题就出现了。要知道,多用途战斗机是当前最流行且经过验证的机型,其运用灵活性远超传统的战斗轰炸机,不仅载弹量不比战斗轰炸机少,且还具备足够强大的空战能力,甚至可被用于争夺制空权的主力机种。通常来说,多用途战斗机可同时完成制空和对面打击任务,而战斗轰炸机在执行对面打击任务时,往往还需要为其配属额外的战斗机来护航,在使用成本和灵活性方面都较差。
歼-20与歼-16的组合
从当前的解放军航空战力发展状况来看,歼-20无疑是制空作战的最佳选择,歼轰-18基本不可能拥有比歼-20更强的空战能力。而在对面打击方面,歼轰-18的研发和使用成本又必然大大超过现有的四代半多用途战机歼-16,且前者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,恐也很难与研制中的国产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相媲美。这样想来,发展一款隐身化的战斗轰炸机似乎并不很实用。
美国当年的FB-22战机构想
即便未来我们需要以隐身机执行战术类对面打击任务,或许也只会借鉴一下当年美国的FB-22隐身战机概念,在歼-20战斗机的基础上加以深度改进,如放大机翼面积、增加内部油箱容积和加大内部弹舱尺寸等,赋予其挂载大尺寸制导类弹药的能力。相比起另起炉灶地研制和采购歼轰-18,上述做法的技术风险和项目成本显然都更低一些。因此,歼轰-18这个流传多年的隐身战机项目,或许也只会永远地停留在模型阶段了,起码以当前的战机发展趋势来看,该机实在是有些脱离主流了。
关键词: